蓝天救援队志愿者杜文明:以爱之名,温暖同行

发表于:2023-11-28

文/姚方媛

刚从一线救援回来休息的杜文明,望着窗外,不惑之年的他目光如炬,身若青松,回想起这些年救援的日子,仍然激动不已。

“人生很长,我想要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保持毅力坚定、无怨无悔。”

“爱”的种子由来已久

今年是杜文明加入蓝天救援队的第二年,虽加入的时间不长,但实际上,杜文明对其感情已经十分深厚。从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蓝天救援队频频活跃在国内各种重大灾难的救援现场,他们义无反顾、冲在一线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杜文明,爱的种子开始萌芽。

于是,他鼓起勇气做出决定,一定要加入其中,拼搏一把。“然后,我就在网上联系到上海蓝天救援队,2021年1月份提出申请,3月审核通过,由此正式成为一名蓝天救援队队员。”一般来说,救援队会根据个人能力分配救援工作,杜文明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了社区急救科普、消防应急救援、应急通信保障等领域。在经过一系列培训学习后,他又把中国红十字会急救证书、美国心脏协会AHA证、业余无线电通信的A类证书等专业证书收入囊中,有效拓宽了自己的救援工作面。

尽管早已过了遇事冲动的年纪,但加入蓝天救援队这件事仿佛点燃了杜文明那颗被时光尘封已久的心。信心熊熊燃烧,但冷静沉着的声音也不曾遗忘。他一边开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边默默地不断充实自己。

“爱”意成长,处处可见

今年3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上海千家万户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秩序。作为志愿者的杜文明,第一时间加入黄浦区团委青年突击队,和其他队友一起开展防疫行动。杜文明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街道接收、发放各类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志愿服务期间,杜文明身上有着多层“马甲”,他一面是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核酸采集员,是参与物资分发的服务保障员,一面又是勇闯封控区域的消杀卫士。纵使身份变来变去,但其为群众服务的心是不变的。

据杜文明回忆,黄浦区是上海市重灾区,形势严峻,因自己持有消杀证书,按照居委协调,自4月20日夜间开始起,每晚都对社区大楼公共区域和室外通道进行消杀作业,一直持续到6月。

“你当时害怕吗?”面对提问,杜文明静静地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早上核酸采样,中午、下午分发物资,晚上继续消杀工作,杜文明的一天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只要一线防疫有需要,我随叫随到。”因此,抗疫期间返仓人员的接待和送入社区、居家病患的求医问药,甚至是居民殡仪馆志愿服务,都留下他的忙碌身影和奔波的足迹。“以前和社区居民比较熟悉,因此大家都知道我是蓝天救援队志愿者,每日的努力付出,都得到了居民的认可、鼓励以及各种的爱心投喂,让我的内心也更加坚定,做这一切是值得的。”

如今,回想疫情志愿者工作的种种情形,杜文明说,最大的感触就是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履行好志愿精神,把志愿服务做到极致,在生命的轨迹上留下印记,这样一生才不会白过。

哪里需要救援,哪里就有杜文明。除了抗疫特殊时期,平时他的车上也一直备着各种救援器材。他说,随时听令而动是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应有的状态。

今年7月,中、高考护卫行动开始了。杜文明和队友也第一时间前往执行。“我们的任务是待命在校门口,若有突发情况,随时进行急救支援,并进行秩序维护和心理疏导。”杜文明回忆,那天的太阳很是毒辣,空气中似乎都是汗水蒸发的味道,黏黏糊糊,时间似乎停止了。突然对讲机传来一阵急促的指令,原来是巡逻的队员在附近街道发现一名老人躺在马路上,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紧急救援。宁静的气氛,一下变得焦灼起来。

“刻不容缓!我根据对讲机的指令,迅速拿着急救箱,跑到了老人晕倒的地点。”杜文明说,当时那位老人躺在地上,已经极度虚弱,四周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救援。“我们赶来的4名队员立马分工,一名拍照,一名摄像,一名维护现场秩序,我来实施紧急救援,通过一系列专业的降温救助措施,半个多小时后,老人逐渐有了轻微的意识,经过心理疏导后,便开始恢复说话了。”杜文明欣慰地说。

据后来的警方调查,杜文明他们才得知这位老人已经83岁,今天是送家里的孩子来参加中考,结果一不小心就中暑晕倒了。“我们办理了简短的交接,110就把这个老人接走了。走出派出所的那一刹那,大家同时松了一口气,扑腾扑腾的心,此刻终于恢复正常。”

当天阳光很好,只觉得到处都很耀眼,心情舒畅。“我想,那是因为理解何谓生命,何谓担当,明白生命因使命而厚重的缘故吧。”杜文明补充说道。

 以爱之名  继续前行

说到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如何协调,杜文明表示,“蓝天救援队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挽救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的业务耽误了,可以重新再来。”“对于我的本职工作,自己拥有一些话语权。因此,也比较好协调,加上志愿任务大多都是提前派发,所以,时间上一般不会发生冲突。”

说到志愿行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杜文明坦言,志愿服务做久了,的确容易失去耐心,有人会打退堂鼓。这种时候,就要进行合理环境调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的付出会感染到身边的人,他们会持续不断地与你站在一起,为大家服务。这样被包裹在干劲十足的氛围里,就只会一往无前了。”

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救援道路,杜文明总是用简单话语一带而过,仿佛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志愿服务,在他眼里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必拿来成为谈资。面对居委颁发的疫情志愿服务表扬信和黄浦区团委志愿服务铜质勋章等荣誉,他一脸淡然。正所谓“真正的君子,温润如玉,流淌似溪。”内心或许也有些波澜,但外表却不显山不露水,将其深深地埋在心底。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能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这件事可能对自己本身毫无回报,但杜文明对此始终热情不减。谈及对自己做公益的看法,杜文明说,疫情的时候,能帮助到这么多人,我的内心非常满足,至少说明,自己对社会还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觉得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做出一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事情。”

日子久了,身边的同事、朋友也会好奇,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些年孜孜不倦地利他奉献?杜文明总是笑笑说,“我始终相信,这个社会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传播这种观念。幸福的生活是靠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努力得来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是。”

杜文明没有成家,没有儿女,或许在外人看来,他是孤单的,可实际上,经过大爱的滋养,并相信爱、传播爱的人怎么可能是寂寞、孤单的呢?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文明”是汇聚了社会的爱、道德的光芒、心灵的触动,它让世界更加美好,生活中温暖常在。

2022年《新商》

已是第一条 下一条: